土傳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菌或者土壤中病株殘體中的病菌,主要危害植株根、莖,侵染維管束,由根部向莖尖發展,病原菌在維管束內繁殖,阻塞其輸送營養物質,致使植株枯萎死亡,侵染病原包括真菌、細菌、放線菌、線蟲等。土傳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莖,作物生長前期一旦發生病害,幼苗根腐爛或是莖腐爛猝倒,幼苗很快就會死亡,嚴重影響作物生長。
常見的土傳病害主要有各種蔬菜苗期的猝倒病、立枯??;瓜、果、豆類蔬菜的枯萎??;茄子等的黃萎??;茄果類蔬菜的青枯??;黃瓜、芹菜、木耳菜的根結線蟲??;大白菜等的軟腐??;蘆筍的莖枯??;香蕉鐮刀菌枯萎病以及各種果樹的根結線蟲病等。這些病害除了猝倒病和立枯病在幼苗期表現癥狀外,大部分病原在植物生長初期就已經感染,但在生長初期不表現出癥狀(潛伏期較長),往往到了生長中后期(開花結果期)才開始發病,并且一經發現,各種治療措施都收效甚微,很快就導致嚴重后果,甚至絕收。
土傳病害因病原物在土壤中能長期存活,并且數量巨大,目前常見的處理措施以土壤消毒為主,如用福爾馬林、敵磺鈉、石灰、硫酸銅等藥劑噴灑土壤。但因土壤的分量太大,往往需要很大的用藥量,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,但卻很難做到徹底消毒;加上藥劑的有效期只有1~2個月,藥劑的有效期一過,病菌往往卷土重來,起不到應有的防治效果。但因大量施用農藥,極易造成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。
如何抑制土傳病害?
針對土傳病害日益嚴重的問題,可以采取兩種策略。一是繼續加強化學或物理的殺滅措施,盡可能給作物創造一種無菌的條件。這是比較難的,因為土壤的結構和理化特性比較復雜,有許多因素影響滅菌效果;即便暫時能夠做到,但一旦有新的病菌進入,由于缺乏自然抑制能力,就會迅速成災。另一種策略是增加農田土壤微生物種類和數量,創造一個合理、平衡、穩定的微生物區系并依靠他們之間的競爭、占位、重寄生等關系,抑制病菌的滋長。實踐證明這是持續防治病害的合理策略。
實現土壤生態平衡,抑制土傳病害的發生,需要掌握好兩方面:
一是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,包括農家肥(廄肥、堆肥)、工廠化生產的有機肥、秸稈還田和種植草苜蓿等綠肥作物。有機質不僅蘊涵豐富的營養物質,使土壤形成團粒結構,還是培養各種微生物的基質。
二是補充有益微生物。我們必須明白,只有當有機物質與有益微生物同時存在時,才能起到增肥防病的效果。菌肥中含有大量土壤有益微生物,可改善作物的營養條件并分解土壤中的有機質,使其轉變成能被植物吸收的養分。另一方面,微生物會產生赤霉素,會平衡根系對各種養分的吸收,使果實蛋白質、糖分、維生素含量提高,硝酸鹽含量下降,品質明顯改善。